科学技术奖 | 中大教授团队潜心钻研十五年,只为把光明带给更多人
编者按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我校24项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为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推广科学技术获奖成果的交流应用,现开设“科学技术奖”专栏对获奖成果进行报道,聚焦各获奖团队科研攻关背后的故事,展现我校科研人员及团队的风采。
“我终于可以看到啦,眼睛也不疼了!”一位来自青海的患者周先生在黄挺教授门诊充满感激地说道。周先生已在我校中山眼科中心顺利完成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手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目前是治疗角膜盲的唯一有效方法。然而因角膜捐赠不足、人工角膜的研发仍存在空白领域,很多角膜盲患者一直在黑暗中苦苦等待。为了让更多的患者有机会重见光明,我校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科黄挺教授团队于2005年开始致力于成分角膜移植术研究,开展了角膜内皮移植(EK)、深板层角膜移植(DALK)、角膜缘移植等新技术,让更多角膜盲患者有了手术和重见光明的机会。2019年,黄挺教授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成分角膜移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应用》获评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苦苦钻研15年,
让更多角膜盲患者有了手术机会
两年前,周先生被诊断为大泡性角膜病变,流泪、畏光、疼痛,让他饱经眼疾折磨。一年前,在辗转多地求医未治愈的情况下,周先生来到中山眼科中心找到了黄挺教授,黄挺教授通过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DMEK)为他换了角膜内皮,目前周先生视力提高至0.8,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黄挺教授在为患者进行DMEK手术(来源:中山眼科中心)
周先生的故事不是个例。据相关资料表明,全国目前角膜盲患者达400多万,并且每年以10万人的速度在递增。但因风俗习惯等影响,角膜供体来源受限,人工角膜的研发仍存在空白领域,每年仅4000-5000例患者可行角膜移植手术,更多角膜盲患者只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
面对这样的困境,黄挺教授说:“目前国内外研究者想要通过异种移植、生物材料等方法改善供体紧张的现状,但在短期内解决供体来源的问题并不现实,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地改进手术方法来增加供体的利用率。”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为穿透性角膜移植,需更换患者全厚度的角膜组织(从外至内依次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对捐献者角膜各层组织要求均很高,但很多患者仅仅是部分角膜的混浊,如果能通过部分角膜移植来解决问题,那无疑是大大减少了角膜的浪费。
黄挺教授团队苦苦钻研15年,本着为患者创造最符合生理状态的手术方式,不断改进手术方式,开展成分角膜移植(角膜内皮移植、深板层角膜移植、角膜缘移植)新技术,探讨其对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以达到延长患者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术后视觉质量的目的,让更多的患者有了进行手术的机会。
系列研究成果,
让角膜移植术后患者有了更好的生活质量
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后排斥反应是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患者需要长期滴眼药水来降低排斥几率。尽管每天需要滴多次不同眼药水,但仍有15%的术后患者面临术后排斥,而对于部分特殊患者(如受感染、化学伤等),排斥的几率会达到80%-90%。
为了让角膜移植术后患者有了更好的生活质量,黄挺教授团队不断创新成分角膜移植(板层角膜移植、角膜内皮移植及角膜缘移植)技术:首次建立小鼠板层角膜移植模型,阐明了板层角膜移植较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排斥率低的机制,为成分角膜移植理念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内最早开展各种方式的EK新技术,有针对性地对我国EK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做出建议,为患者选择最符合生理状态的手术方式;开展了一系列DALK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明DALK在圆锥角膜、角膜基质营养不良等病变治疗中安全有效,延长了术后植片存活时间;首创亲属供体角膜缘移植术,有效降低移植术后排斥风险。
黄挺教授团队在研究病例(来源:中山眼科中心)
相关研究成果在SCI杂志发表13篇,中华眼科杂志发表11篇,其中亲属供体角膜缘移植的论文在2011年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权威的SCI杂志Arch Ophthalmol。临床研究显示,成分角膜移植术仅更换患者有病变的角膜组织,会降低排斥的风险,且可减少患者术后滴眼液的使用时间,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国各地推广,
让更多医院能做成分角膜移植手术
中山眼科中心作为中国眼科的国家队,接收的不仅仅是来自市内、省内的患者,更多是国内外千里迢迢赶来就医的患者。成分角膜移植手术要求技术较高,在基层医院开展甚少,但黄挺教授认为,孤木不成林,好的技术应该在全国各地推广,这也是中山眼科中心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角膜移植手术后患者要接受长期的门诊随访,更多医院掌握这些技术,就能为更多患者提供方便,减少他们路途的奔波及经济的压力。
黄挺教授推广成分角膜移植手术(来源:中山眼科中心)
自成分角膜移植技术在中山眼科中心开展后,黄挺教授受邀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做了200余场演讲,在国内100余家医院进行了手术演示,也通过基层医师来院进修的方式进行手术教授指导,极有力地推动了新手术方式的开展,也受到了众多基层医院和各地医生的肯定。
推荐阅读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isysu@mail.sysu.edu.cn